产品手册
《线缆经理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人物专访 » 正文

程时杰院士在学科交叉领域寻找突破口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8-07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
核心提示:作为电力工程专家的程时杰院士,与他的科研团队所完成的项目大电网大机组安全稳定控制的研究课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省自
      作为电力工程专家的程时杰院士,与他的科研团队所完成的项目"大电网大机组安全稳定控制的研究"课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省自然科学一等奖,这一科技成果用于国内外电力系统的生产实践,已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人们在沐浴科学之光享受他们的科研成果时,也许很想了解其成功背后的故事--他是如何在这一领域做出重要发现的?又是如何使理论研究与工业应用同步双赢的?他在治学育人方面有什么秘诀?其人生经历和学术生涯能给年轻人有何启示?作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程时杰院士。
      "最早知道电力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大概是1971年吧。那时,经过解放军农场"再教育"洗礼后的我,被分配到陕西省火电公司从事火电厂建设工作,才工作一年多,就赶上了电厂新建机组投产前必须进行的新建机组72小时试运行。在整个建设工地,这是最令人又兴奋又紧张的时候,人们兴奋的是看着高大的厂房平地而起,各种大型发电设备相继投入试运行,这是经过多少个日日夜夜努力工作的结果,想着又有一台大型发电机组即将投入运行,将强大的电力送入电网,每个人的心里都充满了发自内心的自豪。紧张的是这样的庞然大物,各种大型的机电设备不是在高电压、就是在特高温、再不就是高压力下运行。在这种‘三高'环境下,设备和人身安全的重要自不必说,更让人关心的却是机组是否能够安全并入电力系统并稳定运行。当时工地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那还是在50年代初期,我们这个电力建设公司承担了山西太原热电厂一台大型机组的建设任务,在机组72小时试运行中,由于一个看起来小小的错误使当时本来就很薄弱的电网失去了稳定,导致电力系统崩溃,事故的发生马上惊动了公安局,二话没说警车到公司就抓人。据说我们的总工程师,当时是电气工地的专责技术员,就因为这件事坐了几年牢。这件事给我很深的印象,与电力系统打交道,不能有任何闪失,国家安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严谨的科学精神比生命还重要。"
      一次工程事故,在平常人眼里,也许看到的是危险,是教训;程时杰却看得更远,他看到了责任,看到了电力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它涉及社会福祉、国家安全,太值得去探索去研究了。然而真正有目的研究,是他从读研究生时开始的;1978年,经过十年"文革"浩劫的他考入了当时的华中工学院,成为"文革"后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师从任元教授,教授就是专门从事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研究的,因为成功解决了我国最大容量的葛洲坝水电厂机组与华中电网间的振荡问题,而享誉国内学术界。看着老师的成就,更让他看准了方向-——"大电网大机组安全稳定控制的研究",一个开拓性的领域研究就此萌芽。
      在电力系统的稳定控制中,他的研究工作是从大机组稳定控制开始的,在导师的指导下,他开始步入大型发电机组稳定性分析和稳定控制的学科领域,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智能控制、非线性控制这些在当时控制理论中的最新成果一个又一个被引入电力系统,一项又一项研究成果问世了。
      电力系统是个相当传统的学科,其本身的理论研究已经相当成熟,要想在这方面获得突破的确很难。大电网地域分布辽阔,信息量众多,地域分布的辽阔性,使信息的同步采集很难实现,这使系统的全局稳定性分析和运行变得更为复杂,大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与控制成为电力工程界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向世界难题挑战谈何容易?程时杰认为,没有困难就不会有成果,关键是如何找到突破口。通过深入研究,程时杰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在学科交叉的领域里进行研究,走多学科融和融合、创新之路。"大电网大机组安全稳定控制的研究"涉及到电力工程、动力工程、信息学科、自动控制、计算机学科和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领域;他看准了学科交叉这个方向,难题也迎刃而解。
      20世纪90年代,程时杰研究发现,美国军方研究出的GPS(全球定位系统)免费向全世界开放,为长期困扰电力工程稳定控制的难题提供了解决的可能。1997年开始,他指导课题组成员在国内较早进行了电力系统中GPS的应用研究,实现了基于GPS广域电网状态同步采集监测系统;利用人工智能的原理,开发了电网稳定分析与控制措施的自动智能计算系统,快速形成稳定控制决策表;在多方面都取得了创新和突破,其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