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留学时,我的研究方向是电力系统自适应控制,这在当时是一项十分前沿的研究。一位长期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专家在某国外权威刊物上谈到此项研究时说:实现这种控制当然是我们大家一直梦梦寐以求的事,可惜的是这种控制现在离我们实在是太远了。一次有一个难题困惑了我许多天,我百思不得其解。说也奇怪,一个星期天,我去超市买东西,一边走一边思考这个难题,走到超市门口,灵感忽然而至,多日不解的问题豁然开朗。东西不买了,我连忙回到办公室,把瞬间想出的解决办法记下来;实验证明,果然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这是程时杰院士在访谈中讲的一个细节。就是这样专心致志的科学态度和废寝忘食的治学精神,使程院士取得累累硕果--在 国内外学术刊物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共发表学术论文277篇,其中SCI 检索29篇、EI检索111篇,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他发表的论文已被SCI检索论文引用168次,其中,他引121次,单篇论文被引用次数最高达52次,这在电气工程这一相对传统的学科里是相当不易的。他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在电力系统自适应控制方面,建立了一种有效的电力系统自适应控制机制,可以快速跟踪电力系统运行条件的变化、自动调整控制参数,大幅度提高控制系统的鲁棒性和电力系统的稳定性。这一理论研究成果得到包括国际自动控制大师、自适应控制创始人Bjorn Wittenmark教授在内的国内外同行的充分肯定,发表的学术论文被国际学术同行广泛引用,成为该领域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他的这一成果已被世界著名的电气设备制造公司ABB和国内电力设备制造厂用于生产实践。在评价程时杰教授所取得的这一成果时,我国电气工程界的一位著名的专家认为是"一项国际领先"的成果。
在电力行业中,一项科研成果要想得到工业界的认可,非常不容易。由于电力系统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稍有不慎,造成的损失都是难以估量的。也正因为如此,电力部门接受新事物相当困难;再加上我们国家管理体制长期形成的条块分割,更增加了电力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的难度。为了使理论研究得到实际应用而走向双赢,程时杰带领他的课题组再次向困难挑战,他不辞劳苦带领课题组成员多次到汉川电厂、湖南省电力局、葛洲坝电厂等单位介绍自己的新成果。经过不懈的努力,他们的几项科研成果在这些单位分别得到使用,并收到了很好的实效。
——利用GPS、EMS(能量管理系统)中有关信息所开发的电网稳定监控装置已成功用于湖南电力系统、华中电网、河南电网、葛洲坝电厂、小浪底电厂等枢纽电力系统;
——结合最优控制和人工智能原理研制出的高性能发电机励磁控制装置已在包括葛洲坝电厂在内的许多国内大型发电机组中得到推广使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采用人工智能领域的最新成果,研制出对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扭振进行故障诊断的专家系统,成功地用于湖北汉川电厂的30万千瓦汽轮发电机组。由于正确预报了大型发电机轴系的潜在扭振故障,避免了重大人身、设备事故的发生;
——基于卫星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广域电力系统运行状态同步监测系统,用于电力系统后,大幅度提高了电网的送电能力,已经产生了数亿元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