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手册
《线缆经理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人物专访 » 正文

华为国内战线与港湾的搏杀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9-18  来源:深圳新闻网-深圳商报
核心提示:华为在与思科法庭上唇枪舌剑打官司的同时,进行着另外一场战役:与港湾网络燃起战火短兵相接。一时间,华为处在国际国内两条战
      华为在与思科法庭上唇枪舌剑打官司的同时,进行着另外一场战役:与港湾网络燃起战火短兵相接。一时间,华为处在国际国内两条战线同时作战的不利处境。
      国内战线的争斗,是华为内部分裂造成的,是个人私利欲望膨胀生出的恶果。随着华为渐渐做大,公司内部的许多技术骨干开始拉队伍,立山头,想自己创一番事业。其中比较突出的例子是原副总裁李一男于2000年宣布离开华为“内部创业”,创办了港湾网络有限公司。这样的情况越来越多,渐渐对华为形成威胁。个人创业倒也无可厚非,但是分裂了华为的团队;其中有少数人偷盗公司的技术和商业秘密,更是给华为造成了重大损失。任正非形容说:“风起云涌,使华为摇摇欲坠。”
      2003年前后,港湾聚集了足够的能量,时不时地对华为发起进攻,火力很猛烈,做法很恶劣。港湾打着“快速发展上市,加入者快速成为百万富翁”的旗帜,从华为大批挖人,肆无忌惮地偷窃技术与商业秘密。2001年,竟然有上百名华为的研发和市场核心骨干加盟港湾。在港湾恶劣榜样的影响下,2003年前后,离开华为的员工超过了3000人。港湾敢这样做是因为背后有强大的资金支持。港湾在前台唱戏,好像是木偶戏中的木偶公仔,来自西方国家的基金是后台的提线人。基金先后向港湾投资上亿美元,为其提供了3500万美元银行贷款担保。在基金的支持下,港湾迅速膨胀起来,高峰时港湾的年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人民币。任正非一言点破:“这些基金在美国的IT泡沫破灭中惨败后,转向中国,以挖空华为,窃取华为积累的无形财富,来摆脱他们的困境”。
      港湾的这种“拉队伍、偷技术、挖墙脚”的损招威胁到了华为的根本制度。华为“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价值观,提倡的是靠诚实劳动致富,符合中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传统价值观;而港湾宣扬的是一种投机取巧,快速发财的思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以邻为壑,踩在别人的肩膀上往上爬,这种极端自私自利的价值观为人不齿。如果港湾偷袭成功,像华为这样正直诚实做企业的公司还能有活路吗?中国本来就不很完善的市场经济机制下岂不是会出现更多的这种钻营怪胎?
      华为决定开始反击。华为“打击港湾”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打价格战,让港湾有营业额但赚不着钱;让港湾上不成市;公开港湾的股权秘密,让港湾极其悬殊的股权结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后面这招极具杀伤力,让港湾陷入一片混乱。一些人愤愤不平地说:“技术是我们偷来的,凭什么你们拿这么多股票?”港湾崩溃了。
      2006年6月6日,港湾网络与华为联合宣布,双方达成意向协议书并签署谅解备忘录。这场战争中华为采取了大包抄的战术,用断后路的干脆方式结束了对港湾的战斗。
      华为与港湾决然不同的股权结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华为员工总数9.5万名,其中持股人数为61457人,持股员工占员工总数的64.7%。员工持股占公司全股份的比例为98.58%,任正非持股只有1.42%(根据华为公司2009年年报提供的数据);而港湾股权分配多寡悬殊。仅从股权拥有这一点上,两个公司领导人的品质立见高下。为公还是为私,是不同价值观的一个基本分界线。礼记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公的人,得人心,得天下;极端自私人,失民心,必然众叛亲离。这也应了商场上的一句话:“财散人聚,财聚人散”。华为用自己的道德力战胜了港湾。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