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手册
《线缆经理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人物专访 » 正文

陈祖煜:客观评价三峡负面效应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9-23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核心提示:记者:那么,三峡工程难道没有一点负面效应吗?陈祖煜:应该说上面提到的有关泥沙、地质灾害和移民、环境等问题均或多或少包含有
      记者:那么,三峡工程难道没有一点负面效应吗?
      陈祖煜:应该说上面提到的有关泥沙、地质灾害和移民、环境等问题均或多或少包含有负面效应,只是处于受控状态,和三峡工程带来的巨大效益相比,当属次要的地位。
      另外,尚有一个实实在在的负面效应,那就是长江的渔业资源在三峡工程建成后确实减产了。特别是中华鲟,仍然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
      中华鲟原产卵场位于长江上游干流和金沙江。上世纪60年代,葛洲坝(5.09,0.02,0.39%)水电站建成后截断了中华鲟通往金沙江的水道。为了挽救这一珍贵鱼种,专门成立了中华鲟研究所,开展人工繁殖中华鲟的研究。2009年10月,经过15年的培育,中华鲟幼苗终于出世了。如今这些子二代已经长到1米多长了。我们期待着这一科研成就开花结果。
      此外,地质灾害部门对水位变化有严格要求。这样一来,三峡的航运、发电、蓄水等效益都受到制约,无法最大化。水位从145米到175米的升降,这里面的制约因素太多了,学问太大了。
      另外,就地后靠移民居住地的地质灾害问题,是当初没有意识到的。实际操作中,才发现这是一个问题。一个大的工程项目,很难保证顺顺当当,很难保证不出现滑坡、塌方、移民上访的问题。但总体来看,蓄水9年来三峡工程应该说比较平稳。
      记者:库区水质基本稳定在三类水体,但部分支流出现了富营养化问题,有哪些好的方法和策略治理支流水质?
      陈祖煜:支流富营养化属于今后三峡工程要治理的问题。一个是改变当地的生活习惯,目前也有人专门研究一种化肥,不让氮、磷等有机物质大量流入水体。只要愿意投入的话,具体办法很多。
      对于这些小支流,工程院院士魏复盛说过一个比较好的办法,就是养鱼,不是网箱养鱼,而是投放养鱼,现在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鱼把富营养的藻类都吃掉了,渔业也发展起来了。现在比较大的问题是,投了鱼苗以后还要知道有没有效果,投放、监测这样一整个的系统,现在没有一个完整的计划。我最近参加了一个乌江的验收项目。他们在投放鱼苗,也不知道效果的好坏。每年几千万尾鱼苗投放进去,没人去管,没人监测。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