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线缆行业明天会更好。” 哈尔滨理工大学常务副校长赵洪在接受本网记者的时候如是说。
7月18日,广东省哈尔滨理工大学第一次校友会员代表大会的晚宴还未结束,记者就找到了哈尔滨理工大学副校长赵洪。赵洪校长爽快地答应了记者的采访请求。
哈理工:中国线缆行业的黄埔军校
记者:很多人说哈理工是中国线缆行业的“黄埔军校”,是不是可以说哈理工的线缆专业全中国第一?对此您怎么看?
赵校长:很多人都在讲哈理工是中国电线电缆的黄埔军校,哈理工的电线电缆专业毕业的学生支撑了行业技术人才的半壁江山,我作为副校长也作为电缆专业的教授我诚惶诚恐,不敢接受这个美誉。但是,哈理工与电线电缆相关专业的校友在行业干的好是事实,广东省校友干的很好,在江苏省校友也干的很好。还有在上海、浙江、山东等乃至全国各个省份,我们都是有众多的校友工作在第一线,辛勤的为我们线缆行业的兴旺发达添砖加瓦。哈理工与线缆技术相关专业的学生在线缆工业就业人数众多,占线缆工业技术人才比例较大,行业对他们的工作业绩有较高的评价,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
作为学校方面,我们坚持有特色的面向线缆工业的高等工程教育,坚持面向线缆工业培养人才,校友们作出的成绩也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
记者:哈理工自己的线缆专业学生有多少?
赵校长:我们一届也就是100到200人之间,电气工程专业的电缆方向为主,加上高电压技术方向,材料学中高分子材料专业部分学生,加在一块,充其量也就100~200多人。
记者:线缆专业研究生更少?
赵校长:我校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专业研究生每年能毕业60多人,毕业以后,很多到了电力部门工作。到电缆行业工作的研究生也有,但是不是很多,所以现在哈理工在电缆工业工作的学生还是以本科生为主。电缆工业工作很辛苦,需要学生能够耐得住寂寞。学生工作5年以后,就能在企业里站住脚,就能有比较好的收入,就能受到管理层的重视。如果工作10年、15年,可能成为这家企业乃至整个中国电线电缆行业的骨干中坚。
记者:现在哈理工线缆专业毕业生在电缆工业中技术人才的比重?
赵校长:中国去年电线电缆行业产值是1.2万亿人民币。2000万人民币以上产值的企业为3900家。2008年统计的从业人员69万,按每百人有1个大学毕业生估计,要有6900名大学毕业生在电缆工业工作,是中国完备的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为电缆工业源源不断的提供了高级技术人才,哈理工的学生只是线缆行业从业的大学毕业生的一部分,当然份额还是很大的。还有些校友也可能自己出来创业,他们就成为了企业的老板。
记者:全中国,线缆专业的学生能够和哈理工相比的毕业生有多少?
赵校长:许多其他学校的学材料的、机械的、电气的毕业生都来这个行业工作,他们需要一个转变,从他们的知识结构,从单一的材料学、单一的电气工程、单一的机械工程,转到具备全面电线电缆的专业知识。他们干的也很出色。
中国式线缆教育是有特色的
记者问:目前整个中国的线缆基础教育和理论教育怎么样?
赵校长:在历史上,中国的高等教育在50年代时候学苏联,按产品设专业,电线电缆专业是按产品设专业,但是由于它特殊,所以设的不是很多。就设了交通大学和哈尔滨电工学院,后来交通大学分为了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他们都有这个专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体系有了很大的变化,更强调通识教育。西安交大是名校,在中国大学排名前15,排位高,毕业生考研的多,出国的多,电气工程专业毕业生去电力公司的多,他们的训练要按照通才训练。我们在全国2000多所高校中排名在100名到200名之间。我们学生从大学入学成绩到在校期间训练与名校的学生相比有一定差距。我们要给学生更专一一些的知识结构,训练学生更实干的精神,比如我校在师生中倡导“双实双崇”即“诚实为人,踏实做事;崇尚学术,崇敬学者”精神。使学生脚踏实地,在特定的工业部门能发挥的更好,更职业有竞争力,包括在电线电缆工业。
我们现有的线缆专业教育模式有自己的特色。与传统的苏联模式和当今的西方模式都不一样。我们也承受了一些批评,说我们的这种教学方法不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不成学科体系,学的专业基础知识是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的混合体,但是实际这么走过来还挺有用,还挺受欢迎。说明我们对大学这种专业体系设置的考虑,特别在中国这样发展中的国家,在快速工业化过程这个时期,有积极意义,虽然在理论上没能上升到一定高度理解,但是根据邓小平的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来看,实际上它是对的。
两个交大在电绝缘方面基础研究有很强的实力,特别是西安交大的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发展的很好。近十几年哈理工在电绝缘方面的基础理论教学和研究有了长足发展,在雷清泉院士的带领下建成了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面向线缆工业的研究活动尤为活跃。大学的基础研究水平提升从师资和理论水平上有力支持了面向线缆行业的本科教育。哈理工毕业生在线缆工业声誉好与哈理工整个学校的水平提升和专业的水平提升有密切关系。
记者:全世界的线缆教学,例如美国、俄罗斯和印度等?
赵校长:50年代我们是学苏联的高教体系,俄罗斯现在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现在俄罗斯的民用制造业远远比不了中国,包括电缆工业,俄罗斯人也很羡慕中国有这么多的年轻人学习工程技术,苏联转制以后,青年人更多地从事金融,贸易,不像中国的年轻人那样能够沉下心来学技术。欧美实施的是通才教育,优点是到哪个地方都可以工作,缺点是到哪个地方都不精通,要更长的适应过程。
在美国、加拿大,电气工程专业中研究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电机的教授多些,研究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的少些。在电缆工业工作的工程师来自相关专业。
记者:印度的线缆教育呢?
赵校长:也是美国的教育形式。总的来说,我国的线缆教育和国外相比有长有短。
记者:当前线缆质量、整个工业的情况如何?
赵校长:电缆工业走到今天。我们有些人会有困惑:线缆产品质量又不好,市场竞争却激烈。这的确是问题,因此转变发展模式,要调整产业结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更应看到成绩,我们电线电缆工业是全世界最大的,产能是全世界最大,我们的市场也是世界最大的。是因为线缆工业发展的好,我们的学生才有用武之地。我们想想看,如果没有改革开放,还是按照以前的方式做,是得不到这些成绩的。总体来说,电缆工业用低廉的价格,齐全的种类,很周到的服务了中国的工业发展,从电力工业,到汽车工业、机械设备工业等。虽然我们产品可能不尽如人意,但是面对每个工业领域我们都没落下。都是以中国自己制造电缆为主满足了我们的工业需求。所以下一步的问题是我们怎么把它做好的问题,不能否定成绩。由于我们中国的线缆工业发展的好,基本让国外的大型的电缆相关垄断企业在中国得按照中国的规则办事,因为有了我们国产的产品,国外的产品贵不起来,这也是我们整个电缆工业的功劳。
我们看到国产的电缆产品,也有很多出口到了很多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和欧洲。很多电缆装备和材料都出口到美国、欧洲、南美、印度去了。所以我们必须对中国电缆工业的未来充满信心。中国电线电缆行业的企业家们日臻走向成熟,他们有驾驭中国市场的能力,也有参与世界市场竞争的能力。
附:
赵洪,男,汉族,1955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1982年本科毕业于哈尔滨电工学院电气绝缘与电缆技术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于1984年-1987年,1994年-1998年赴西安交通大学电力设备与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1998年起任哈尔滨理工大学副校长,哈尔滨理工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席。目前分管研究生教育、学科发展与建设、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工作。
长期从事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学科与专业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工作。1991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机械部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6年任教授,2000年任博士生导师。2007年任工程电介质及应用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10年任电介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超高压电缆绝缘材料、纳米电介质材料研究,电缆制造技术研究,电缆相关测控仪器研究和基于光纤的电力设备绝缘监测技术研究。主持完成项目获省部科技二等奖3项,近5年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和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项,近年发表学术论文被SCI,EI,CSCD收录100余篇,被他引170余次。获授权发明专利8项,指导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12人,指导硕士研究生获硕士学位50余人。
现兼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工程电介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线电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塑料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曾任黑龙江省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第9届“电介质材料性能及应用”国际会议(2009.7.19)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