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安徽新亚特集团董事长徐顶峰,对中国经济网记者说起他对从事20年的电线电缆产业的今天和未来,沉稳而轻松:“我对目前的经济形势比较乐观。虽然我们电线电缆产业有一些产能过剩,但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导向明确,市场潜力很大。只要我们加大自主创新力度,坚持至高品质,至诚服务的理念,我对电线电缆这个行业的前景充满信心。”
徐顶峰的企业位于“中国电缆之乡”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万里长江走出江西进入安徽后,一路奔流向东北,在芜湖和铜陵之间拐了一个斗形的弯儿,无为县就在这个弯里。
无为县委书记林绪文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初,依托铜陵有色金属的资源优势和上海电线电缆的技术研发优势以及本地的人力资源优势,无为县高沟镇一带迅速崛起了以电线电缆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以徐顶峰、曹中年、李广元等为代表的草根企业家群体,将一个贫瘠的江边小镇,建设成了一个全国知名、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电线电缆产业基地。往日名不见经传的偏僻乡野,成为名副其实的“安徽第一镇”。
林书记说:“经过20年的发展,电线电缆产业成了无为县最重要的支柱产业,目前无为县的电线电缆产业年产值350亿元”。
安徽新亚特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就坐落于大堤外面不到100米的地方。在公司的拉丝车间,记者看到,工人们正将8毫米直径的铜材经过几十米长的生产线抽拉到只有头发丝十分之一细的导线。正在干活儿的工人何忠武告诉记者,他们每天要完成十五六吨的工作量,生产形势还不错。
1989年,他还在砂轮厂做推销员,挖到了第一桶金。1992年,他和哥哥投资500万元,招了几十个工人,建起了自己的线缆厂。到2010年公司已经发展成销售额达到18亿元的集团公司。像他这样的企业在高沟这一带有几十家。他们通过敏锐的营销触角,掌握市场信息,按照订单组织生产,很快形成了产业集群。但因为产业门槛低和技术含量不高,产业集中度太低,低端产品同质化严重。产业发展面临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型瓶颈。
徐顶峰3年前就看到了这个危机。2008年,集团公司毅然决策,在芜湖市建立新的占地25万平方米的研发生产基地。他们投资7亿元引进了德国特勒斯特一步法硅烷交联生产线、芬兰诺基亚三层共挤交联生产线,主要生产大型舰船、高速铁路、航空航天、核能风能等行业所需要的特种电线电缆,这个月就要试产了。为了吸引人才,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新亚特芜湖基地还和有关单位合作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为企业的转型升级储备了顶级人才。这一战略性举措,将引导徐顶峰和他的企业抢占行业的新的制高点,进入和国际一流产品同台竞技的高端市场。
站在一个新高度的徐顶峰对面临的困难和发展路径有着自己的考虑。他说:“目前我们第一次遇到了资金回笼吃紧的情况,这是十几年来没有过的。企业发展到这一步,说不考虑上市那是假话。我们正在搞资本运作,应该在2年内上市成功。”对于目前温州等地一些小企业因为资金紧张而准备放弃实业的现象,徐顶峰不以为然。他认为,关键在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服务水平。只要自身强大,企业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针对这个支柱产业的转型升级和良性发展,不光是徐顶峰们在谋划,无为县委县政府早有布局。林绪文书记说:“下一步县里将从四个方面推动行业上水平上台阶: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二是推动企业上市,吸引资本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三是引进高端人才,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四是扩大出口,引导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最近,县里争取到了国家级电线电缆检验检测中心的项目,省里和市里都给予了配套资金,中心地址就选在高沟镇,为企业提供贴身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