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任正非任何时候念念不忘的居安思危思想,这可能是让华为在20多年发展中一直立于不败之地的锐利武器。
任正非多次发出华为即将进入冬天的警告。第一次是在2001年,任正非在那篇有名的《华为的冬天》演讲里说:“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我们怎么办? 居安思危,不是危言耸听。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是一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
这一年,人类进入新世纪,天空弥漫着欢乐气氛,IT行业欣欣向荣。华为的年销售额达到152亿元人民币、利润达到29亿元,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有些人可能认为任正非危言耸听,但是很快预言变成了现实。2001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裂,欧洲3G建设也成为空想,IT行业进入了“冰河期”。由于华为事先有了准备,安然度过冬天。
4年之后,2004年IT业回暖。华为与思科的诉讼案中和解,收购了港湾,形势看好。但是,任正非却宣称:“我们需要把困难真实地告诉大家,如果我们没有预见未来困难的能力,我们陷入的困境就会更加严重。”华为上下刚刚松弛的神经再次绷紧。到了年底,华为的全球销售收入达到了38.27亿美元,创造了公司17年来的最高销售纪录。
又是4年之后,2008年,任正非又开始警告“冬天来临”。他要求“对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竞争的艰难性、残酷性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提醒大家“经济形势可能出现下滑,希望高级干部要有充分心理准备。也许2009年、2010年还会更加困难”。
两年后的2010~2011年间,任正非又一次告诫:“危机将全面到来,允许萎缩,但不许崩溃。”
就是在这样一次一次的警告中,华为始终处于一种居安思危的状态中。华为在发展过程中,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小心谨慎,才能够不断地发展成长。2012年上半年,华为以销售收入1027亿元人民币、利润87.9亿元人民币的好成绩,超过了爱立信公司。爱立信的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净销售额为1063亿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975.2亿元),净收入为100亿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91.75亿元人民币)。论销售额,华为比爱立信多51.8亿元;论利润,华为比爱立信少3.85亿元。比销售额,华为取得了世界第一的业绩。到了年底,华为取得了全年全球销售2202亿元、净利润154亿元人民币的优异成绩。相比之下,2012年,爱立信全年实现销售额2278亿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2089亿元,比华为少113亿元人民币),爱立信的利润情况不详。
在通信数据行业的竞赛场地里,经过25年坚持不懈的长途跋涉,华为终于超越了所有的对手成为这个行业的冠军。但是,任正非还是没有任何骄傲喜悦的感觉,心情仍然不轻松。他知道“高处不胜寒”的道理,今后的华为前进路上可能会出现更多的障碍、陷阱和危机。有人问他华为的前景,他回答说:“生命总是要终结的,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努力就是延长华为的寿命,不要死得那么快,更不要死得那么惨”。最近有一本名叫《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田涛、吴春波著)的书畅销。据说该书原来考虑的书名叫《卓越与孤独》,作者请华为的许多干部审读书稿后,根据他们的意见改为这个书名。这说明居安思危的思想已经成为华为干部职工的共识。
正是因为任正非对“居安思危”的含义理解深刻,才领导着华为不断克服困难,化解危机,取得成功的吧。“成功”一词用的可能不准确。在任正非的词典里只有“成长”,没有“成功”。那就让我们祝华为继续茁壮成长,为中华复兴作出贡献;让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有更大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