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手册
《线缆经理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人物专访 » 正文

赵梓森院士:宽带发展慢?用户用不起宽带!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10-30  来源:人民网
核心提示:10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梓森先生在专访中表示,我国宽带产业发展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经济问题。他认为主要原因是网络建设资
      10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梓森先生在专访中表示,我国宽带产业发展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经济问题。他认为主要原因是网络建设资金有限,以及宽带月租费太高,用户用不起宽带。
      “宽带中国”的20M之问
      81岁高龄的赵梓森院士坚持站立着讲完了自己长达一小时的PPT介绍,内容逻辑清晰、声音铿锵有力。他是我国的“光纤之父”,最主要的贡献是研发了第一根实用的化学光纤光缆和第一套光纤通信系统。他认为“光纤的诞生引发了一场通信技术的革命”。
      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文中透露,“宽带中国”战略的发展目标为到2015年基本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城市和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20兆比特每秒(Mbps)和4Mbps,部分发达城市达到100Mbp。
      赵梓森院士对于战略中提到的80%城市用户家庭宽带接入速率大于20Mbps,表示“能否做到?可能有点难”。
      不过,他对于中国的宽带网络如何发展,有自己的建言:一,建设更完善的宽带网络,包括增加光纤的覆盖、增加投资设备费用WDM扩容、加快建设4G移动宽带网;二是吸引用户使用宽带网络,包括借鉴上海电信的经验--不加费用送4Mb/s、月租费降价、学习IT巨头苹果打造生态系统--丰富智能电视的IPTV应用,以及发展更低价的高清HD电视。
      目前,全球宽带网络正推动新一轮信息化发展浪潮。2013年,我国的宽带普及率却低于7%,这种状况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经济发达程度不够高。
院士的科研故事
      1971年,赵梓森改善了激光器、校准了光学天线、增加了光放大器,利用太阳光平行光管,设计出了“脉冲调相通信系统”,替代了效果不良的PCM通信机。但是在做大气传输光通信试验时,发现雨天会导致装置失灵。于是他转而寻求新的方法,找到了“光纤通信”这一起步和方向。
      1973年,世界范围的光纤尚不能“实用”(含工厂产品、设计院设计、工人施工三个条件,可称之为实用),国际上也认为光纤不可行。不过,中科院的物质结构研究所和赵梓森所在的武汉邮电学院都尝试通过光纤实现信息通信,只是二者在技术路线上产生了分歧。
      当时,物构所认为光纤材料应采用玻璃、通信系统采用增量调制,但武邮院认为应光纤材料应采用石英、通信系统采用PCM脉冲编码。但是增量调制只能接通电话,不适用于电视,加深光纤损失取决于化学材料的纯度。最后,通过“背靠背辩论”的形式,武邮院的技术路线得到了认可。
      由此,我国光纤通信发展展开了新的篇章。赵院士感慨道,技术路线是科研成果的关键。
      时至今日,赵梓森带领着武汉邮电研究院实现了多项光纤领域的第一。目前,他们自主研发的最新光传输设备,速率高达3.2Tbps,是世界上通率最高的实用光通信系统。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