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治理成为推动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契机。国务院日前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若要在实践中得到有效执行,需要诸多政府政策配套和多个领域的主动参与,而金融是一个关键性领域。
如何借助金融市场来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显然,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凭借其在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上的优势,在信贷、投资、保险等领域,将环境风险因素引入其经营业务,进行相应的金融产品创新,为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提供融资平台和相应的金融工具。借助绿色金融的理念,金融机构与节能减排项目可以进行良性互动。
雾霾治理成为推动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的重要契机。国务院9月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经过五年努力,使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使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行动计划在实践中若要得到有效执行,需要许多相关政府政策配套和多个领域的主动参与,而金融是一个关键性领域。
绿色金融作为金融学的一个分支,是20世纪90年代末兴起的概念,简单而言,就是借助金融市场来促进环境问题的解决。具体而言,绿色金融是指金融机构在业务经营的过程中,通过注重识别环境风险和机会,设计相应的金融创新产品,为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提供融资平台和相应的金融工具。绿色金融是对传统金融理论的创新,是将解决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气候变化、资源枯竭等困扰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问题作为金融市场发展的目标。
显然,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凭借其在资产定价和风险管理上的优势,在信贷、投资、保险等领域,将环境风险因素引入其经营业务,进行相应的金融产品创新,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环境风险规避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借助绿色金融的理念,金融机构与节能减排项目可以进行良性互动: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为节能减排项目提供投融资平台以及规避、转移环境风险的金融工具,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节能减排项目也可以为金融机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契机,有益于分享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成果,促进金融业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节能减排项目有很强的环境效益,理论上能够改善整体社会福利,但由于环境外部性问题,在项目开发初期,由于前期投资较大且经济效益不确定,投资存在一定风险,资金往往成为瓶颈。这一瓶颈的解决,需要依靠金融机构发挥金融中介的作用,主动积极参与节能减排活动。因为,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对项目风险评估,设计融资模式和开发创新业务,解决节能减排项目融资和风险控制问题。同时,吸引私人投资,扩大融资渠道,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利用金融系统的经济杠杆和利益传导作用会实质性地影响稀缺资源的配置、投资的参与和资本方向的引导,进而直接影响节能减排的最终成效。
如果真的需要对绿色金融体系做一个概括,我们可以试着将绿色金融体系分为监管、市场、机构和产品等四部分组成:(1)绿色金融的监管不仅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监管当局,还涉及政府的审核、监测、评估等环保管理部门,监管的法律依据横跨金融、环保等多个相关领域;(2)绿色金融的市场既包括传统的银行信贷、证券和保险市场,也包括排放权、节能量、可再生能源配额等创新市场;(3)参与绿色金融的金融机构既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也可以包括各类机构投资者;(4)绿色金融产品除了绿色信贷外,还包括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各类环境基金(如碳基金、生态基金等)、各类环境保险产品(如环境灾害责任险、巨灾债券等)以及绿色金融衍生产品(如碳期货、期权)等。绿色金融体系显然还可以扩展,但这些都只是概念问题,其实没有那么重要。
那么,与传统的金融投资不同,绿色金融视角下的“绿色投资”应该是一种基于经济、社会、环境三重标准的投资模式,也被称为“社会责任投资”。从企业的角度出发,社会责任投资是一种经营理念,强调企业把社会责任整合到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战略中,不仅追求实际的经济利益,而且更注重由于社会责任意识带来的企业形象和影响力的提升,以及由此带来的潜在利益。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社会责任投资是一种新的投资观念,即投资者依据国际间普遍接受的环境、社会道德准则,全面考察并筛选投资理财对象和产品,不仅是在资本市场上对企业股票、公司债券及其他金融产品的选择,而且包括了对金融机构本身(银行、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共同基金等)提供的金融服务的选择,促使企业和金融机构更为重视社会责任及公众利益。
学术界对于绿色投资的解释尚未形成较为一致的意见,但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1)狭义上的、以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治理为目标的环境保护投资行为;(2)目前广泛提倡的、在环境保护基础上以提高资源有效开发和利用为目标的节能减排投资行为;(3)广义上的、代表未来发展趋势、涵盖了所有能够创造“绿色GDP”的投资行为。
在我国全面治理环境的大背景下,绿色投资的领域广阔,前景远大,大致可以包括:环境保护与治理;新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生态农业等新兴环境友好型产业;采用节能减排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推行“清洁生产”与“零排放”的生产经营观念;采用资源循环利用、清洁能源等技术对城市的交通、建筑、能源供应等系统进行改造,构建绿色、生态城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