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城镇化之路已走了三十多年。风风雨雨中,中国城镇化进程取得巨大成就。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的城镇化率是17.9%,2012年达到52.6%。如此快的覆盖速度,我国城镇化似乎正逐步实现。自十八大提出建设新型城镇化以来,“新型”城镇化呼声一片、人气高涨。然而区别于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新”在哪?带着这个问题,近期我们专访了邬贺铨院士。
邬贺铨院士指出,高数据的城镇化之下,实际上是底实现度的新型城镇化。城镇化不是建楼房,应该是以人为本的。只有居民真正的融入了城镇,感受到的城镇,才是真正实现的新型城镇化。
记者:“城镇化”口号已喊了很多年,现在前面加了“新型”两个字,那么“新型城镇化”到底“新”在哪?
邬贺铨: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50%以上了,从数据上来看似乎很高了,但是实际上城镇化率统计的标准是有一定问题的:在城里居住半年,就算城市里的市民了。许多农民工在城市里呆满了半年,却没有已经成为市民的感觉,也没有享受到市民的福利。这样看来,从前的城镇化率是有水分的城镇化率,仅指在城市里居住所产生的“城镇化”,并不是说人的城镇化。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稳步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水平;大力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真正的城镇化关键是人本身是否感受到他已经融入了城市。同时,人的城镇化还和经济产业发展这些因素都有关系。如果人只是简单地住在城市里面,没有就业,这个人是不可能体验到真正的市民生活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实现新型城镇化,是要通过享受真正的市民待遇,融入城市生活作为判定标准。当然,只有通过各方合力来推动,才能真正实现城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