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俄罗斯与中国签署了一项天然气供应协议。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指出,中俄能在此时签署天然气供应协议,是因为遇到了“最好”的时间。
林伯强指出,由于美国页岩气革命的出现,美国不断挤压俄罗斯在欧洲的市场份额。能源出口额占俄罗斯出口总额的70%,俄罗斯总统普京对能源在海外的市场份额十分重视。天然气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不断萎缩,是普京和俄罗斯不能接受的。俄罗斯急需找到一个强大的市场,所以俄罗斯目前有着强烈的出售天然气的意愿。而中国面临着治理雾霾的挑战,需要大量的天然气来替代旧有能源,中国目前存在着强烈的购买意愿,因此中俄双方一拍即合。虽然中俄两国在过去的十数年里围绕天然气供应协议,进行了多次的谈判,但都没有如今这样迫切的买卖意愿。
中俄天然气供应协议的签署,意味着中俄在能源领域的合作迎来“蜜月期”,它开启了一扇大门,这意味着中俄两国在能源领域展开全面的合作。
林伯强认为,中俄两国的联手,将影响这亚太地区的政治格局,此前美国通过页岩气革命完成了能源上的独立,在国际政治领域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中俄都需要找到强大的合作伙伴,来应对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
“目前很难精确估算此次协议中的具体价格,成交价应为市场价或稍低于市场价,约2元/立方米,但是这样的估算误差极大,因为成交量非常巨大,0.1元/立方米的变化,放大到整个交易中,将出现巨大的差异。”林伯强指出,中俄天然气供应协议的签署,对改善中国能源机构有好处,但没有实质性的影响,成交的天然气总量,约占中国能源消耗量的1%,对整体结构的影响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