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峰表示,这是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若干层次的补贴,烧钱式高补贴维系的“面子工程”难以持续。
中国嘉兴,一个被称为“中国光伏城”的近15平方公里产业园区,曾因国家能源局的大力推崇而被视为分布式光伏的标杆。然而,尽管有“嘉兴模式”的指引,分布式光伏的春天却依然迟迟没有到来。
所谓的“嘉兴模式”,即是集光伏装备产业基地、光伏产业技术与体制创新、光伏发电集中连片开发的商业模式创新、适应分布式能源的区域电网建设和政策集成支持体系创新“五位一体”的创新综合试点,由“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统一管理”。
去年7月,时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到嘉兴调研时指出,“分布式光伏发电的系统共性难题,很多在嘉兴得到突破,并已经看到实际效果,嘉兴经验可复制可推广。”同年8月,能源局在嘉兴召开全国分布式光伏发电现场交流会。一时间,光伏行业掀起了一股学习“嘉兴模式”的热潮。
然而,“嘉兴模式”表面上看风生水起,背后实则要靠层层高额补贴去维系。根据嘉兴出台的光伏产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嘉兴将形成千亿光伏产业目标,在这背后,“烧钱”式的补贴成了最为强劲的驱动力,这样的“土豪”举动让其他省份瞠目结舌。但如此短视趋利的投机也引起了业内质疑。
对于这样一个需要高补贴维系的“面子工程”,李俊峰显然并不认可,“我特别不看好的能源局推崇的所谓的‘嘉兴模式’,大家一块补,我知道我补得不对,省里补了一点,地区补一点,开发区再去补一点,大家知道补多少吗?”李俊峰给华夏能源网研究员吴可仲算了一笔账:国家补4毛2,地方三级政府加上开发区又补4毛多,补了8毛多钱,“这是增加了若干层次的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