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光伏产业因“走得太快”造成的产品技术升级慢、产能严重消化不良让国内光伏企业饱受煎熬。核心技术的缺乏让中国光伏产业在国际市场左支右绌。唯一做的不错的太阳能电池板也遭到欧美“双反”的打击。为此,我国商务部今年1月、5月、8月先后出台了太阳能级多晶硅采取贸易救济措施,但收效甚微,9月我国多晶硅进口总量再创历史新高。
今年1月,我国商务部公布反倾销与反补贴终裁结果,对美国太阳能级多晶硅出口企业征收超过50%的反倾销税。但随即,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进口(以规避反倾销税)的多晶硅占我国多晶硅进口总量的比重大幅上升,“双反”措施似乎收效甚微。
8月,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了2014年第58号公告《关于暂停太阳能级多晶硅加工贸易进口业务申请受理的决定》(58号文),“补漏”措施出台。
出乎意料的是,太阳能级多晶硅大量进口的趋势并没有被阻挡。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9月我国多晶硅进口总量为9942吨,环比增加18.7%,再创历史新高。其中自美国进口的太阳能级多晶硅达1698吨,除去不在反倾销范围内的189吨半导体用多晶硅外,其他全部为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
业内人士分析,8月中旬出的文,从9月1日开始执行。半个月的时间里大量的加工贸易进口合同申请被批准了。根源还是国内产品在价格上不占优势。而且国外大型出口商与国内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一旦国内政策上有风吹草动,他们都会及时知晓,想方设法赶在9月1日前集中审批。
靠58号文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补漏”从来就不是一个治本的办法。我国光伏产业内最根本的问题存在于产业指导方向。
2013年全球太阳能光伏需求量只有36GW,但中国的产能超过了40GW,几乎可以满足全球的需求。而中国每年的新增装机容量只有十几GW,开工率不足40%,其余的产能都要受到限制,企业的日子肯定难过。
面对当下多晶硅进口的现状,要规范对地方政府审批权的管理,对于前期违规审批的合同进行问责,同时加强在海关环节的查验,杜绝以太阳能级多晶硅冒称半导体集成电路用多晶硅的行为。从长远来看,还是要加快产业链在垂直方向的整合,直接将国产的上游产品用于下游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