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一系列光伏政策助推下,光伏电站遍地开花,光伏行业逐渐复苏,然而却带来了光伏质量的隐患。导致电站出现质量问题的因素很多,也很复杂,其中3个主要原因是:政策、抢装、市场原因。
初装补贴政策最初只是示范性的,后来为了光伏救市,而政策调整时间不够,故初装补贴政策延续至今;此类电站由于业主有节约初装成本的强烈需求,故承接这些电站的EPC只能选择迎合投资者的需求。
前些年的补贴每年都在调整,而且政策出台都是临时性的,导致很多投资者只能抢装。由于光伏应用在中国属于初期,原本一个30MW电站从最初设计、采购到安装调试需要3-4个月时间,而大量电站将其压缩至2个月甚至更短时间,导致电站的质量无法保证;
光伏电站发展速度过快,投资方、设计者、建设者、调试和运维等各方面人才匮乏,仓促之下只能是寻找一些经验较少的人员来实施,付出了大量学习成本;
2014年,政策全部调整为度电补贴,且补贴电价相对稳定之后,光伏电站质量的提升就变得急迫了。如何提升光伏电站质量?EPC作为电站质量把控的核心,需要承担起足够的责任,才能给行业树立起信心。
作为光伏电站质量的决定性环节,EPC首先应该对于行业前途有信心。持续扩大的市场和质量决定收益的政策,给了EPC主导行业技术发展的良好机会,把握住机遇的EPC企业将会成为这个行业的领军者。
站在2014年的市场来看,国内的EPC企业都还处于发展阶段,任何一家企业都有机会成为未来的领跑者之一,关键是技术积累、管理规范化和融资渠道这三者能否有机的结合起来。也许到2015年我们就能看到光伏EPC行业里年营业额百亿规模企业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