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要实现“两个替代”,关键在于构建以特高压为骨干网架、以清洁能源为主导的全球能源互联网。从而连接“一极一道”和各洲大型能源基地,适应各种分布式能源接入需要,将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输送至各类用户。原电力工业部部长史大桢也认为,全球能源互联网是“解决当前世界能源安全和环境问题的可行方案”。
史大桢表示,“国内关于特高压的争论至今没完,但这十几年步伐我们已经跨出去了,并用实际效果证明即使有不同意见,这条路也非走不可。”
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提议,全球能源互联网这一构想可以和目前正在推进的“一带一路”对接,在“一带一路”上谋求率先突破。
国家电网方面也做过相关测算,比如在哈萨克斯坦一个露天煤炭基地就地转化煤电,并且通过全球能源互联网将这些煤电输送至中国华中地区的武汉,虽然输送距离超过4000公里,但由于哈萨克斯坦燃料成本极低,长距离输送至武汉的煤电仍“有5到8分钱的利润空间”。
同时,在全球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全球能源互联网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上也能产生综合效益。相关预测显示,到2050年,全球能源互联网将使清洁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80%左右,成为主导能源;清洁能源每年可替代相当于240亿吨标准煤的化石能源,可以减排二氧化碳670亿吨、二氧化硫5.8亿吨;届时,全球能源碳排放将减少至115亿吨,仅为2009年的50%左右,从而实现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
目前,我国已建成“三交六直”共计9条特高压线路。2015年将是特高压工程在国内加速发展,针对特高压和各级电网的投资将高达4202亿元;同时,与国外电网相关的几项全球能源互联网项目也即将启动前期工作,在布局上将与“一带一路”的规划相关。
“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既面临清洁能源加快发展的历史机遇,也面临从理念、技术到实践的巨大挑战,需要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刘振亚表示,虽然不可能一帆风顺,但这一构想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