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换的新常态,钢铁行业也随之发生新变化。新常态下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中仍面临着突出的问题。
1、产能依然过剩,企业效益两极分化。
截至2014年底,我国粗钢产能已达11.6亿吨,仍处于较高水平。从企业效益看,重点大中型企业中实现利润前20名企业总体盈利280亿元,占行业利润总额的92%;亏损企业19家,累计亏损116亿元,企业盈利水平两极分化严重。
2、企业财务状况未得到有效改善,银行抽贷、融资贵问题突出。
2014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8.3%,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但与行业效益最好的2007年相比高出11个百分点。受银行系统严控产能过剩行业和钢贸企业信贷规模影响,银行提高了钢铁行业贷款利率,2014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财务费用共计938.3亿元,同比增长20.6%,是企业实现利润的3倍多。部分银行对企业采取了大额抽贷、压贷,已有钢铁企业因此出现停产甚至破产情况。
3、产业集中度降低,同质化竞争进一步向高端产品蔓延。
近年来钢铁行业效益不佳,企业兼并重组意愿下降。2014年,粗钢产量前10家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36.6%,同比下降2.8个百分点。大型钢铁企业精品板材项目多为汽车板、电工钢等高端产品,已出现过剩迹象,低牌号取向电工钢、无取向电工钢及普通质量汽车板市场压力进一步加大,高端产品同质化竞争日趋加剧。
4、出口产品大幅增加,引发贸易摩擦冲突加剧。
2014年,我国出口钢材占全球钢铁贸易量的32.2%,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含硼钢前11个月累计出口3976万吨,占当期的47.5%左右,多个国家对我国钢材产品采取贸易保护措施。2014年国外对我钢铁企业发起的贸易救济措施调查达到40起,且发起调查国家除原有的欧美发达国家,又增加了亚洲、非洲、拉美发展中国家,范围逐步扩大。
5、地条钢、无票销售现象扰乱钢材市场,市场公平竞争亟需解决。
受行业不景气影响,部分中小企业采取生产地条钢、无票销售等违法违规手段获取市场份额和利润,严重扰乱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不仅挤压了正规经营企业市场空间,也为落后产能提供了生存空间,不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然而,钢铁行业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所以,要充满信心,新的常态对钢铁行业而言既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
2014年,我国钢铁行业适应新常态的变化已经开始显现,准确认识和把握钢铁行业发展新常态,探索企业新的发展方向,是我国钢铁行业未来健康发展的关键。
2015年将是“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之年。展望2015年钢铁行业,还有巨大发展空间和市场,所以要充满信心,新的常态对钢铁行业既是新的挑战,也是新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