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7日,南大光电在深圳创业板挂牌上市,以66元/股的高发行价“惊艳”登场,但由于随后公布的第2季度财报数据突然变脸而遭来一片质疑声。8月14日,南大光电发布上半年财报称,今年1月到6月实现营业收入1.12亿元,同比下滑15.48%;实现净利润0.55亿元,同比下滑27.71%。
南大光电相关负责人表示:“MO源产品市场价格回归理性,尽管销售量同比大幅增长,但销售单价下降导致营业收入下降。”
仅隔半年时间,南大光电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较去年同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真可谓冰火两重天。从创业板“新贵”到“业绩变脸王”,南大光电业绩变脸的背后究竟隐藏什么潜在的风险?未来的市场竞争风险是否会加剧?
产品价格回归理性
南大光电发布的2012年第三季度财报称,2012年7至9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938.59万元,同比下滑72.44%;净利润为2104.15万元,同比下降74.81%;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52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44.99%;实现净利润0.76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52.42%。
对于业绩变脸,南大光电给出的解释是,由于欧债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下行的影响,LED行业发展不如预期,MO源的需求放缓,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引起价格回调下降。而对于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减少1.24亿元,减少44.99%,南大光电归咎为“主要原因系销售价格回调所致”。
“2011年MO源严重缺货,所以价格卖到很离谱,一克能卖到五六十元人民币。现在差不多只能卖到十五元以下。”赛孚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赛孚思”)中国区总经理程姝凡向《高工LED》记者证实了MO源市场在过去一年时间内的价格波动。
目前,中国大陆市场主流的MO源供应商主要是南大光电、赛孚思科技(SAFC Hitech)和Akzo Nobel。2010年赛孚思在中国大陆市场由于供货不足而在市场份额上暂落后于南大光电,但到了2011年底,赛孚思开始逐步加大对中国市场的产能投入。“预计到2012年底赛孚思在中国大陆的市场份额有望超过南大光电。”程姝凡表示。
赛孚思是美国上市公司西格玛奥瑞奇集团(Sigma-Aldrich) (Nasdq:SIAL)旗下四大事业群之一。母公司为世界前十大之知名精密化学材料厂商,集团年营业额约二十余亿美金。
“南大光电业绩变脸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市场供过于求。公司业绩最好的时候是因为MO源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但是现在价格下跌,过去两年积攒的丰厚利润恐怕要被收回了。” 程姝凡表示。
GLII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国内新增MOCVD数量仅为93台,预计全年新增MOCVD数量将远小于年初预计的242台。同时,前三季度,国内MOCVD平均开工率为58.4%,产能利用率约30.1%。
南大光电董秘张建富向高工LED记者表示:“南大光电业绩下滑的唯一原因是由于欧债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下行的影响,LED的行业发展不如预期,MO源的需求放缓,供应增加,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引起价格回调下降”。
竞争风险凸显
或许MO源价格下跌的幅度远远超出了南大光电的自己的预料。
8月6日南大光电《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之上市公告书》中披露,2012年1-9月公司的净利润约为0.82亿元至0.96亿元左右,相比2011年1-9月份净利润1.59亿元,同比下滑约为40%左右。
两个月之后,10月11日南大光电发布修正业绩预告,将前三季度净利润从原来的0.82亿元—0.96亿元左右下调至0.74亿元—0.78亿元,由原来预期的同比下降40%左右修正为下降51.02%至53.53%。
这其中,来自竞争对手的市场压力加剧了价格下降的幅度。
南大光电早前在深交所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市场供应增加”主要来源于国外MO源生产商。在公司的招股说明书中也,如是表达了来自同行的竞争风险:“目前,国内外潜在竞争对手正在努力突破MO源产业化应用上的技术壁垒,一旦出现新的竞争对手或现有竞争对手的产能规模、技术实力大幅提高,公司未来所面临的竞争压力也可能会有所增加,从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华磊光电总经理助理叶国光表示,最近有两家韩国MO源厂商正在在中国市场上做客户推广活动,而且不排除后续采取低价策略打开中国市场。
除此之外,南大光电股东徐昕在2011年11月注册了一家名为安徽亚格盛电子新材料有限公司,主打产品与南大光电募投项目产品一样,均为MO源。而徐昕是南大光电掌握MO源核心技术的关键研发人员之一。
在业内人士看来,南大光电现在面临着比几年前更多的竞争对手以及更为复杂的行业环境。
而在国内大多数LED外延企业看来,在产能过剩以及产品毛利快速下滑的背景下,如何减少包括MO源、衬底等主要外延成本是首要考虑的问题。同时,为了保证上游供货稳定性,减少对单一供应商的依赖,通常外延企业会选择和包括赛孚思(SAFC Hitech)、Akzo Nobel等在内的多家MO源企业洽谈合作。“如果在MO源品质一样的前提下,外延芯片厂家最看中的还是价格和账期长短。”一位业内人士表示,特别是在市场低迷的情况下,为了更好控制生产成本,只要有足够说服力的价格和账期,外延企业并不排除更换MO源等原材料供应商。
即使面临价格快速下滑的事实,但MO源产品毛利率仍处于较高水平,这必然会吸引更多的竞争对手不惜通过价格战来抢占市场份额。
截至记者发稿时,张建富在邮件中回复:“南大光电将继续凭借一流的产品质量、优异的服务品质、贴近客户的地缘优势、全面的MO源配套供应能力等综合竞争优势,密切与外延厂的合作,努力稳定和提高市场占有率”。但对于竞争对手,张建富并未做更多的正面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