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打算投资光伏了,现在的思路是,凡是靠政府支持、补贴的产业我们都不会去做。”1月14日晚,刚乘机抵达海南的浙江民企代表、浪莎集团总裁翁荣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两年来,在光伏产业上的投资磨砺,让翁荣弟重新审视传统民企的转型之误:不是去投资高新行业才叫转型,不是去投资新兴产业才叫创新。
这或许是民企的觉醒。曾两次前往浪莎袜业调研的江苏省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田伯平,一语中的地对指出,在光伏等高新行业投资“败局”之下,民企的转型之路正在试图摆脱地方政府的“推介”和“忽悠”。
幸运的光伏止损
2010年10月,知名袜业生产商浪莎集团宣布进军光伏产业。同期试水的传统民企还有温州眼镜制造商信泰集团、常熟羽绒服制造商波司登等。战略投资并不是盲目的决定,必须详虑力行。回忆当时的选择,浪莎集团总裁翁荣弟解释,“是做了深入调研,确实感觉光伏产业有前景才投入的。”
在江浙一众民企高管中,翁荣弟确实对高新行业下了工夫,并和当时的民企集体做起了“光伏梦”。而给他们莫大信心和勇气的,是各级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确实很支持我们在这类高新产业上进行投资。”翁荣弟承认,当时已准备购买机器,到了计划投产的阶段,但进一步的动作很快主动停止在商界摸爬滚打整整17年的翁氏兄弟,嗅到了光伏产业的风险。
浪莎及时收步是幸运的。相比之下,浙江眼镜大王胡福林和他的信泰集团,则经历了政府鼓励、投资亏损、牵连主业的投资梦魇,结结实实摔了个跟头。
翁荣弟对记者透露,“在义乌,几家做光伏的民营企业中,有一些被拖累得很深。”
有形之手好心办错事
“我们一直讲民营企要转型和创新,地方政府也一直致力于鼓励民企这么做。这些年我们看到,很多在传统企业做得很好的民企,在地方政府的忽悠下去投资高新行业、新兴产业,结果错过了主业的发展,又在高新行业上血本无归。”江苏省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田伯平对民企的转型一直颇为关注,对浪莎也较为了解,早在浪莎准备投资光伏产业时,他就在心里为其捏了把汗。
田伯平告诉记者,在与民营企业的交流中,自己最大的感受是,一旦民企做到一定规模,有些地方政府就会要求其转型。“民企对光伏产业的扎堆投资是最好的例子。这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据不完全统计,在地方政府的鼓动下,过去几年参与投资光伏的企业大大小小达上千家之多。
一家民营企业负责人深有体会地对记者表示,“部分地方政府总觉得你生产小百货是低端的产业,所以希望你去做软件、做技术,甚至是做一些不了解的东西,这些产业看上去好看,说出去也好听,但是不一定适应企业的发展。”
主业兴盛也是转型
“我们现在觉得传统主业上的发展也是转型和创新,比如利用技术去降低成本、实现自动化等,这种转型和创新对我们这样的企业来讲更容易些。”浪莎集团总裁翁荣弟对记者肯定地说,“我们不打算做光伏,今后的投资方向尽量不去触碰所谓的政府支持、补贴的产业。”
据了解,此前浪莎建成的两座“光伏大楼”,已经变成公司的仓库。在翁荣弟看来,光伏产业就是在声势浩大的政府支持、补贴潮中,吸引了无数民营企业的目光。但由于投资过急过密,导致新兴产业夕阳化,过早地出现产能过剩,酿生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