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长期担任中国驻奥地利大使的杨成绪向《中国企业报》记者表示:“中欧建交40年来,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访问欧盟总部,这表现了中国与欧洲合作的意愿,欧洲对中国的良好态度,也预示着中欧经贸关系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性。”
欧债问题渴望中国资本解决
在习近平访欧期间,中国同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签署了120多项合作协议,涉及领域包括金融、交通、食品、能源、文化合作等多个方面。
具体来看,与荷兰的合作协议包括农产品及融资方面;在法国签署的合作协议包括航空、核能、汽车等,此外,中国还授予法国人民币800亿元RQFII额度;在德国期间,中德央行确定法兰克福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国内3家汽车企业还与德国汽车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
一位不愿具名的重工业类央企高层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我们和德国合作比较多,建立一个人民币结算和清算中心,对中国企业在德国投资是有好处的,简单说来,就是可以直接用人民币在德国投资,而结算的成本也会下降。”
杨成绪告诉记者,欧式的债务问题并不轻松,十分渴望来自中国的投资,而中国巨大的市场,也让欧洲企业很看重。
中企参与项目呈高端化态势
3月份,中国明阳风电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传卫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11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出访中东欧国家的时候,明阳风电签订了20万千瓦出口合同。张传卫介绍,这个合同正在抓紧实行,今年将会建成发电,这也是中国风电企业最大规模的一次走出去计划。
张传卫说,中国已经从风机技术的引进国,风机装备的进口国,转变为中国风机技术的输出国、设备出口国和技术与服务的输出国,这是一个最大的转变,也是中国清洁能源这一代人不懈努力的结果。
中国铝业一位中层告诉记者,虽然中铝在欧洲没有具体项目,但早在2011年,中铝公司西南铝企业与空中客车公司及其母公司欧洲宇航防务集团,就飞机制造项目所需的铝及铝合金材料的制造和供应,签署了采购框架合同。“我们的硅材料、组件通过其他厂商出口到欧洲没有问题。”保利协鑫副总裁时文忠告诉记者。
而杨成绪表示,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据他了解,克罗地亚、罗马尼亚两个国家都对中国高铁感兴趣,双方正在洽谈之中。
目前,欧盟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市场,中国则是欧盟第一大进口市场、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利益已深度交织。
中欧经贸合作此前并非都是“晴天”,从中国2001年入世以来,欧盟始终未承认中国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欧盟2012年对中国光伏企业发起的“史上规模最大”的“双反”案件险些将中欧拉入一场两败俱伤的“贸易战”。据欧盟官方统计,中国在欧投资占欧盟接受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1%,而美国则占21%;欧盟在华直接投资占欧盟海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至4%,而在美投资则占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