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手册
《线缆经理人》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企业新闻 » 正文

降低资产负债率 中铝甩“包袱”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3-05-28  来源:企业观察报
核心提示:5月10日,经董事会表决,中国铝业(601600,股吧)将出售旗下净资产评估值合计超过80亿元的不良资产,其中包括9家有关铝加工企业的
5月10日,经董事会表决,中国铝业(601600,股吧)将出售旗下净资产评估值合计超过80亿元的不良资产,其中包括9家有关铝加工企业的股权或相关资产。而这9家企业目前不仅亏损严重,总负债也高达115亿元。
中国铝业此番打包出售不良资产,看起来是巨亏之下的无奈之举,实则也是企业战略转型的必然选择。
断臂自救谋价值链高端
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国铝业亏损46.5亿元。尽管在2010年和2011年公司实现扭亏并小幅盈利,但在接下来的2012年却又巨亏。
要知道,连续数年糟糕的经营状况,加上持续低迷的股市表现,让中国铝业的现金流尤为吃紧。与此同时,中国铝业今年将有大量到期债券,包括去年发行的4次超短期融资券、2次短期融资券以及2008年发行的中期票据,本息总计超过220亿元。而通过这次资产出售可以一次性增加80多亿元现金流、减少115亿元的负债,确实是一场现金流的及时雨。
此外,中国铝业此举的深层意义在于进一步进行战略调整。
“十一五”期间,中国铝业的战略方向主要是产业链延伸及产业整合。但进入“十二五”期间以来,铝产品市场价格持续疲软,产能严重过剩,中国铝业的中下游产业链,如铝加工、铝应用等企业出现持续亏损。
反观产业链上游,中国铝业在氧化铝、电解铝等产业领域具有明显的技术、资源等优势,利润表现也较为可观。此前,铝加工、铝应用等业务在中国铝业及其控股股东中国铝业公司(下称中铝公司)中都有,而现在中国铝业将这一板块业务全部出售给中铝公司,业务结构上更有利于中国铝业集中力量发展其上游产业的优势业务,快速实现扭亏为盈。因此,中国铝业此举是进行战略调整,实现公司业务向价值链高端发展的重要举措,符合公司“主导产品向公司具有优势的产业链上游发展,以资源为基础,做优做强氧化铝、电解铝”的战略定位。
此番“甩包袱”的确会为中国铝业的现金流、资产负债率以及战略发展、业务结构调整等方面带来诸多好处,但透过资产出售事件本身,这背后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公司规模快速扩张与自身能力提升不平衡所带来的风险。
改善内部管控模式
2005年,中铝公司吞并了8家电解铝企业;2007年,中国铝业回归A股后,先后收购了S兰铝、S山东铝、包头铝业和连城铝业,成为全球第三大电解铝生产商。同时,中国铝业也在进行着横向扩张。其涉足铜业可以追溯到2005年收购洛阳铜加工厂;随后重组上海有色集团,成立中铝上海铜业有限公司;收购云南铜业(000878,股吧)、沈阳有色金属加工厂等。一系列扩张之后,中铝公司的资产规模和产业影响力不断攀升。2007年,中铝公司资产总额超过1800亿元,跻身央企前列。
从集团管控的视角来看,“十一五”期间,中铝公司的总部属于运营管控型总部,即对下属子公司进行较为深度的管控,直接参与具体业务管理。在铝行业产业链上游和中游产业,中铝公司总部人才济济,对业内情况十分熟悉,资源也很丰富,自然适合这种管控模式。但在铝行业产业链下游和其他有色金属行业,中铝公司总部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了,如果固守传统的“一管到底”模式,就很难适应企业发展需求。
2011年以来,中铝公司进行了由操作管控型总部向战略管控型总部的改革,这一方法应该可以逐步改善集团管控模式问题。
从集团内控管理体系角度来看,内控管理体系的核心是权责、制度及流程,中铝公司作为中央企业,自然十分重视权责分配、制度完善及流程建设。虽然上海证券交易所直至2006年才发布我国第一个内控规范,而财政部直到2010年才发布第一个较为详细的内控配套指引,但中铝公司早在2005年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内控基础。
在“十一五”大范围快速扩张时期,中铝公司的主要精力集中在兼并、收购和重组产业链中下游企业上,比较容易忽视公司权责分配、制度及流程体系的完善。同时,随着中下游企业、其他有色金属企业的并入,原有的内控体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诸多漏洞和缺失,应当在这些相对不太熟悉的新领域重新进行权责、制度及流程的梳理,弥补内控漏洞,防范重大风险。这也是国内众多企业的必修课。
控制资产负债率化解风险
中铝公司的巅峰期是2005年,当时中铝公司控制着全国90%以上的氧化铝生产供应,还是中国仅有的具有进口氧化铝资质的两家企业之一。这也成就了当时中国铝业回归A股后,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
但随着后期国内氧化铝和电解铝产能的快速膨胀,中铝公司在市场竞争力方面的提升没有跟上其规模扩张的步伐。在2005年至2007年这几年时间里,下游的氧化铝市场已然发生天翻地覆之变。由于下游产业入行门槛较低,民营企业、地方国资氧化铝厂进入这一领域,并迅速打开了市场。而中铝公司下游企业的综合经营成本比民营企业和地方国资企业要高,产品质量优势不明显,又遭到地方民营企业和地方国资企业的联合围剿,于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渐渐处于下风。
随着2008年金融风暴的到来,铝工业遭受重创,而中铝公司作为国有企业在体制机制和绝对成本上的劣势,以及快速发展带来的高资产负债率,使得形势变得严峻。2008年度和2009年度,中铝公司资产负债率已在高位运行,分别为75.72%、78.7%。此后铝产品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紧接着又爆发了欧债危机,原铝的市场需求持续疲软,价格不断创下新低,与成本形成了严重倒挂,电解铝行业内企业亏损面高达93%,中铝公司再次出现了巨额亏损,公司承担的巨大资金链风险和财务压力可想而知。
2005年以来,中铝公司在全国范围内收购了众多铝行业产业链中下游企业,本来寄望于通过此举来形成全产业链的发展模式,但随着市场的不断冲击和业绩的持续恶化,中国铝业已经没有更多的资金和精力去解决下游的发展形势,转而进一步聚焦发展自己的优势产业。中国铝业此次出售的9家企业,大部分处在铝行业中下游产业链上,中铝公司在加工行业本属后起之秀,而加工板块连续4年亏损,成为拖累整个公司经营利润的包袱。
这不是中铝公司一家企业的问题,这些风险因素也在其他处于快速扩张期的企业中时常出现。曾经盛极一时的巨人集团经过爆发式的快速扩张,将巨额资金投入到并不熟悉的房地产领域,致使资金链断裂。纵观中国企业近年来的发展,中铝公司只是我国许多大型企业快速扩张所引发的系列问题中的一个缩影。通过此次调整,中铝公司在防控因战线过长而带来的外部风险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但作为一家拥有4000亿元资产的巨型央企,面对国内外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外部风险,做好风险防控仍然任重道远。
    中国企业应当警惕企业快速扩张风险。这并非是要企业固守家业,而是在扩张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企业综合能力的同步提升,以免在快速扩张的同时,给自身埋下太多的隐性炸弹。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