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核集团与国家核电技术公司均在解决核电关键技术上有所动作,且均有意要与海外伙伴牵手。
1月16日,中核与法国核电巨头阿海珐探讨了核燃料循环相关项目合作情况,并就相关合作达成共识。1月19日,国家外国专家局与国家核电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按照国家核电的说法,该协议主要为加大国家核电引进海外智力工作力度,为项目建设和国家核电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技术”是国内核电发展最大掣肘的现实,短期看,核电巨头们的动作主要是为国内核电重启做准备,长远看,实则酝酿着复制高铁模式,加速“走出去”的野心。
对于两大核电巨头密集牵手海外合作方,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他们的意图主要是为出口,“复制高铁路线,先做好国内市场,做出典范,获得认可,以赢取更大的海外市场。”林伯强说。
对于当前国内高铁技术在国际市场较为抢眼的原因,一位资深财经评论员给出一种说法是,这得益于曾经的一项措施:所有零部件必须用国产,即使国内暂时造不了要买国外制造的,外国公司也必须和国内企业合资经营,才可以进入采购名单。过硬的技术和便宜的价格让我国高铁有了足够的底气,促成了“走出去”。
业界猜测,同样是中国高端装备中竞争优势明显的核电或成为中国制造业再出口的代表之一,在越发强烈的重启声中,“2015年核电或将复制高铁‘出海’模式”。有业内人士介绍,中国核电“走出去”遇到的大难题就是在核燃料循环前端与后端技术欠缺,需要依靠其他国家的支持。因此,这一次中核与阿海珐的合作共识多被业界看做是该公司蓄势真正“走出去”的重要准备工作。
林伯强说,在他看来,目前各个巨头在核电建设上有所动作,主要是在国内夯实基础,为“出海”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