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大量融资资金涌入广汇能源(行情,问诊),支撑股价在熊市中屹立不倒。不过随着昨日股价跌停,广汇7月以来的累计下跌幅度已经超过30%,几乎跌回了1年以前的价格。在成本线附近出现如此巨大的跌幅,很多市场人士猜测广汇的巨额融资盘面临爆仓危险。
48亿融资盘一月亏三成
广汇能源股价自7月初开始连续下跌,而随着昨日出现跌停板,其在月内的累计跌幅已经高达30.25%。截至周五收盘,广汇能源报9.04元,为2012年9月7日以来的最低收盘价(复权).
广汇能源近期之所以吸引到投资者的广泛关注,是因为其大量的融资盘遭遇巨亏。最近1年以来,大量融资资金涌入广汇能源,致使其融资余额快速增加。交易所数据显示,自2012年6月29日到今年6月28日,广汇能源的融资余额从7.37亿元增长至45.40亿元,高峰出现在今年6月25日,为48.36亿元。这一数字大约相当于广汇能源当日流通市值的13%。
按照6月28日广汇的收盘价及45.40亿元的融资余额计算,当日融资总持仓量为3.44亿股。假设持仓不变的情况下,经历了7月的大幅下跌,浮亏高达14.24亿元。
而值得注意的是,广汇能源18日收盘融资余额43.19亿元,下降幅度远小于股价跌幅,说明在7月的猛烈下跌过程中,还有融资资金在逆势加仓。
市场人士担心爆仓
某沪上大型券商的融资融券经济人士李伟(化名)对记者表示,广汇能源这种走势令其中的融资头寸面临巨大风险。
“一般情况下,融资的杠杆是2到3倍,强制平仓的标准各家券商不同,负债率大多定在130%到150%,”李伟表示,“保守测算,一般股票从成本价下跌30%,就会有爆仓的危险。”
从广汇能源的融资余额与股价变化来看,当前广汇能源的股价跌破去年9月7日的水平,当时该股的融资余额为10.92亿元。也即是说,大约35亿元的融资持仓全部被套。粗略测算,这35亿元融资持仓的成本大约在11.5-11.6元。目前浮亏比例略超过20%。
“现在的确有很大风险,而且我估计周五这种放量跌停的走势很可能就是一部分成本比较高的融资盘平仓造成的。”李伟说。
实际上,从广汇能源最近几个季度的股东信息可以看到,从去年四季度起,十大股东中新进了不少券商的“客户信用交易担保账户”。截至一季度末,广汇的10大流通股东中有5个来自于“信用账户”,总持仓量为3.4451亿股。按季末收盘价计算持仓市值合计为73亿元,而当时该股的融资余额为40.28亿元。
“这说明这些信用账户中的持仓并非全部是融资持仓,而有相当一部分是寄存于信用账户中的非融资持仓。”李伟解释道。
对此,他猜测,可能是有投资者将本身持有的广汇股票转入信用账户,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隐藏身份,二是抵押融资。
“如果是抵押融资,那股票下跌给投资者带来的风险就更大,不但负债那部分会快速增加,资产项还会缩水,这一加一减,会让客户的现金流骤紧。”李伟表示。
广汇能源复权股价创出年内新低,市场对于公司生产经营困境和资金链紧张的传闻不胫而走。广汇能源方面16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电话连线采访时表示,公司目前生产经营正常,不存在资金链紧张情况。
收支平衡匹配
广汇能源一季报显示的短期借款已经达到25.78亿元,长期借款为43.6亿元,而大量的融资账户以及大股东股权质押更是加重了投资者对于公司资金链紧张的猜疑。对此,公司方面表示,目前公司及大股东生产经营一切正常,资金充足富余,收支平衡匹配,不存在外界谣传的所谓的“资金链紧张”的情况。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广汇能源客户处了解到,广汇能源天然气出货情况正常,市场销量也相对平稳。而且,近来公司已经上调了天然气价格,其中疆外价格已经超过3500元/吨。
广汇能源方面也表示,国内天然气市场需求远大于供应量,作为国内最大的陆基LNG生产供应商,公司天然气业务不断增量,市场价格已陆续上调。
事实上,广汇能源7月10日公告称,公司拟利用公司或下属子公司自有闲置资金进行委托理财和委托贷款业务,单笔购买理财产品和委托贷款金额或任意时点累计金额不超过15亿元。
暂无二甲醚生产计划
二甲醚生产线或是广汇能源业务结构的“软肋”,市场质疑颇多。公司表示,投资建设的哈密新能源公司“年产120万吨甲醇/80万吨二甲醚、5亿方LNG项目”中,甲醇产品与二甲醚产品为二选一产出产品,目前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及效益测算,仅直接生产甲醇、LNG及相关9种副产品,暂无二甲醚生产计划。
该项目曾于4月6日发生燃爆引起火灾事故。公司11日公告,经过紧张的事故处理及生产恢复工作,新能源公司B系列气化炉已于6月22日成功点火。
一位接近广汇能源的业内人士分析说,公司二甲醚项目虽然拥有80多万吨的产能,但是工艺不成熟,二甲醚产品安全性不能保证,加上行业产能过剩,导致市场销量并不乐观,生产线开工率极低。卓创资讯二甲醚行业分析师李峰也称,广汇采用的是“一步法”工艺,较其他生产企业的“二步法”而言,危险系数较高。
此外,对于广汇能源与蜀城货运之间的债务纠纷升级,公司方面回复中国证券报记者说,已于6月5日正式起诉成都蜀运公司,要求成都蜀运公司立即停止侵权并赔偿公司相关损失,目前此案正在审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