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已经到了新阶段,想要持续发展,必须有坚实的能源基础。毫不夸张的说,能源是关系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命脉,如果能源跟不上,一切的发展计划都将属于空中楼阁。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要求坚实的能源基础,国家最高层对此给予了极高的重视。从五月到现在,仅仅两个月时间,中国连续与英国,俄罗斯签署能源大单,这说明,中国能源领域大布局已经正式展开,能源战略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此次会议上,习近平强调,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面对能源供需格局新变化、国际能源发展新趋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必须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是长期战略,必须从当前做起,加快实施重点任务和重大举措。积极推进能源体制改革,抓紧制定电力体制改革和石油天然气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启动能源领域法律法规立改废工作。
6月16日,李克强总理开始了访问英国和希腊之行,与英国签署合作大单,这一次300亿美元经贸合作大单,中国依然是以“买”为主,但中国所买是英国BP在世界多地生产的液化气(采购金额200亿美元),剩余的100亿美元,则改为由中国向英国输出中方的高端制造,以及中英技术合作、科研合作、技术开发推广的合同金额。譬如,由中方资本投资英国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领域;由中方资本投资英国的核电、高铁、海上风电、光伏项目。
而就在不到一个月之前,中俄两国持续了十余年之久的俄国天然气出口谈判终于迎来了瓜熟蒂落的那一天。根据这份双方锲而不舍反复磋商才达成的协议,俄国天然气工业股份有限公司(Gazprom)将从2018年起以每年380亿立方米的规模向中国连续供应30年的液化天然气(LNG),相当于每年输送2800万吨天然气。
最高层密集的在能源领域做出大动作,对于中国能源及相关领域无疑将带来重大影响。近年来中国能源需求强劲,同时扩大对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进口天然气逐年大幅攀升。中海油以及中石油两家公司主导了中国天然气水陆两线进口:中石油主导了陆地管道进口;在海上,则是中海油称雄。
有研究人员表明中英、中俄能源领域的合作意义重大,不仅拓宽了中国天然气进口渠道、保障了天然气供给能力,还帮助中国顺利完成能源战略基本布局,未来中国能源安全问题爆发的可能性会逐渐缩小,清洁能源的消费占比将稳步提升,来自海外市场的燃气进口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外依赖度较高是我国近年来能源行业的主题,国家层面、有关部门对此采取了各项举措,以期能够提升国内供给能力、丰富进口渠道,避免太过依赖中东地区而影响能源安全。前段时间中俄天然气供销合同的签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燃气进口压力,中国将从东部沿海、南亚国家、中东地区、中亚各国、俄罗斯等进口天然气资源,供给能力明显得到增强、多元化进口战略也将逐渐摆脱地缘政治带来的不确定性。加之,管道气比液化气价格便宜许多,中俄双方将在能源领域展开长期稳定的合作。
而当外部渠道开拓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之后,如何提升国内产油产气能力便显得尤为关键,常规燃气勘探开采、非常规燃气的利用、页岩气革命等诸多工作还需石油巨头加大努力。毕竟,燃气在能源行业的地位会大幅攀升,治理雾霾、能源结构调整等重大工程的实施都离不开燃气行业的支持,无论是从短期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来看,还是从长期社会效益来看,燃气行业都将成为最有投资前景、发展最为良好的行业。
中国能源体制应该和中国作为世界最大能源生产与消费国的现实相匹配。能源革命不仅是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必需,而且直接关系中国能源安全,以及在未来国际经济秩序中的竞争力。就像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所说的,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全球范围来看,美国和加拿大的页岩油气革命近期虽然声势有所减弱,但长期前景依然乐观,北美未来仍有潜力成为世界主要能源产地,这将意味着美国减少对中东石油的依赖,从而减少对中东安全秩序维持的投入,从而把依然依赖中东石油的中国置于尴尬境地。
能源安全一直是中国崛起面临的一个重要制约,在当前风云变化的国际形势中,尽快理顺国内能源体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提升能源自给能力和整体安全,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