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煤炭大国。2012年,我国煤炭消耗约为40亿吨。燃煤带来了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的排放,使得其成为PM2.5最重要的污染源之一。在我国的电力结构中,电力装机占比最大的仍然是火电,约占到78%。中电联的报告显示,发电用煤占全国煤炭消耗总量的50%左右。以煤为主体的电力能源供需格局,正是造成雾霾席卷中国的元凶。减轻雾霾,必须对燃煤电厂“节能减排”,而发展可再生能源正是电力能源转型的方向。国家应该尽力扶持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拥有一个真正的美丽中国。
中国近几年来也花费了巨大的力量来发展可再生能源,可惜进步有限,一些问题和障碍随着发展逐渐显现,成为制约我国新能源产业规模化的瓶颈。这些问题和障碍主要有成本方面的,高成本仍是产业市场竞争力较弱的重要影响因素,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影响了产业的持续发展,制造和配套能力有待提升,关键零部件依赖国外,政出多门,行业管理松散,标准体系建设严重滞后,政策措施的出台滞后于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并网难”成为当前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最大瓶颈,对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性尚未达成普遍共识等等。
任何一个行业的发展都需要考虑成本问题,没有哪个国家或者企业会做亏本的买卖,对于可再生能源来说,高成本仍然是产业市场竞争力较弱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不考虑常规能源外部环境成本的情况下,除太阳能热水器外,我国绝大多数利用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电力、热力、液体燃料产品的成本均高于常规能源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尚不具备自主商业化发展能力,限制了市场容量的扩大。
不仅如此,在可再生能源市场推广过程中,也遇到了来自多方面的障碍,如多数人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战略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缺乏认识,急功近利的心态比较严重,导致产业发展的大起大落,电网对接纳可再生能源电力缺乏动力,导致近些年大量风电场“弃风”,石油企业对生物液体燃料纳入成品油流通体系缺乏热情,制约了生物液体燃料产业的发展,物业管理者经常以各种借口阻挠住户使用太阳能户用热水器,阻碍了国内热水器的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市场容量的狭小反过来影响了可再生能源成本的降低,又进一步制约了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总之,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过高和市场容量狭小相互作用,造成恶性循环,成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一个障碍。
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影响了产业的持续发展,到现在为止,可再生能源的制造和配套都做不到自己解决,关键零部件都要依赖国外,很显然这样的发展意义不大,等于完全要受到国外的制约。以风电和太阳能相关产品制造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依靠短期超常规快速发展完成原始积累之后,已经将海外市场的拓展作为重点。但,单纯依靠低成本而迅速扩张的中国企业,在走向海外市场的道路上却遇到了技术上占尽天时地利优势的欧美企业的激烈对抗,中国企业也在这场围绕核心技术的竞争中明显处于下风。尽管我国在新能源利用关键技术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但总体来看,无论技术研究水平和科研投入水平我国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明显差距。自身基础研究薄弱,创新性、基础性研究工作开展较少、起步较晚、水平较低,缺乏强有力的技术研究支撑平台,缺乏清晰系统的技术发展路线和长远的发展思路,没有连续、滚动的研发投入计划,用于研发的资金支持也明显不足,导致国内大部分企业的核心技术均来源于国外,技术上的受制于人为整个产业的发展埋下了危机的种子。
不仅仅技术研究的能力不够,我国可再生能源制造业体系仍然薄弱,配套能力不强,具体表现是:在技术上,我国仍落后于世界最先进水平,产品缺乏竞争力,在关键工艺、设备和原材料供应方面,仍严重依赖进口,受制于国外技术的垄断,如大型风电机组的轴承、太阳能电池的核心生产装备、纤维素乙醇所需的高效生物酶等。产业体系薄弱仍是困扰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大部分可再生能源产品的生产厂家由于生产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稳定、技术开发能力低,难以降低工程造价和及时提供备件。如果中国不迅速建立强大的制造业,则目前关键技术与主要设备依靠进口的局面短期内不可能得到根本扭转。发展可再生能源仍然只是“看上去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