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双反”与“寒冬”后中国光伏企业陨落过半,国际市场大门被堵,被迫转战国内市场,然而因国内目前装机量少,再次陷入困局。摆在光伏制造企业面前的是产品结构、市场结构、技术结构不合理的现实,转型升级成了中国光伏制造企业必经之路。
从全球范围来看,光伏市场产业链呈金字塔形结构。光伏产业链包括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应用系统5个环节。上游为硅料、硅片环节;中游为电池片、电池组件环节;下游为应用系统环节。
我国光伏生产线已具备世界先进水平,基本上所有生产线都能做到闭路循环、尾气回收,同时,能耗较低。但是,不得不承认,我国光伏产业的研发能力尚待提高。一些大型光伏制造企业在上马新的生产线时,往往首先选择的是国外的高端设备。应该说我国在新一代技术路线、新材料、新工艺甚至一些半导体的基础工艺、一些关键材料的性能等方面的研究,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专用设备、专用材料等方面对国外市场仍然有依赖性。
其次,我国光伏设备产品结构不合理。高端原料、装备测试仪器设备制造企业规模、数量小,多晶硅仍有50%左右、银浆100%、装备20%等需要进口,绝大多数测试设备仪器依赖进口。低端太阳能电池片和组件产能占全世界的60%,95%的产品需要出口。
再次,市场结构不合理。今年6月初,《全球新能源发展报告2014》在北京正式发布,报告显示,中国已超越德国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光伏市场。但我国光伏设备国内消费比重依旧偏低,国内光伏发电的总装机量比例依旧不高,产品严重依赖出口。
还有技术结构不合理。我国最具优势的是电池片和组件技术,以及其他新兴电池的开发方面,但装备技术和原材料技术并没有真正掌握,基本上都是控制在发达国家手中。
经历了两次过山车式的洗礼,中国光伏制造业正趋于理性。在政府补贴政策的支持下,以及原材料价格的下降,都为光伏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