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双反”大棒挥舞,我国光伏企业集体“”中枪。对于我国的光伏产业目前还处在产业链下游,产品附加值不高的现状,如何应对“双反”?我国光伏产业可以依靠知识产权打破贸易壁垒,从“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发展来应对“双反”。
在美国遭遇的此次最新的反倾销调查中,中国企业今后向美国出口晶体硅光伏产品时将会被收取费率高达20.38%的现金保证金。如果到明年年初美国有关部门做出的终裁决定为肯定性裁决,美国海关将正式对中国相关出口企业开征反倾销税。
实际上,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的光伏产业便开始在业界崭露头角。到2009年,我国的光伏电池产量占到全球总产量的40%,成为名副其实的光伏产品制造第一大国。而相应的,根据汤森路透公司发布的数据显示,在1990年至2009年间公开的太阳能技术相关专利申请中,中国仅次于日本排名第二,在全球相关技术专利申请中占比达13%。也正是从这时起,物美价廉的中国光伏产品开始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从2011年至今,中国光伏企业已在美国和欧洲遭遇了数十次“双反”调查。
随着劳动力成本较低、价格竞争优势较大的“中国制造”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容易触动他人利益,当无法在价格上与“中国制造”进行竞争的时候,就可能启动反倾销等手段去限制中国企业发展。
就在光伏产业为应对此次美国的反倾销调查而忙碌的时候,在地球的另一端,包括德国太阳世界在内的欧盟光伏生产商也正在准备申请材料,拟对中国光伏产品提起反规避调查申请。应对“双反”,已经成为了摆在中国光伏产业面前一道不得不跨越的沟坎。
“双反”调查是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一面镜子——依靠价格战抢占市场份额,薄利多销。光伏产业应不断创新,拥有更多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完成从“以价取胜”向“以质取胜”的过渡,进一步树立“中国智造”的高端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