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新闻社近日发布消息称,光伏产业正面临着迫在眉睫的全球性太阳能面板短缺,很多行业研究者对此存疑。相较之下,来自行业一线的多位光伏高管却对此表示,国内出现短期组件短缺确实可信。
这一预判在国内几家主要组件供应商今年上半年财报中有所体现。在8月26日公布第二季度财务业绩的天合光能亦表示,公司二季度光伏组件出货量与营收额纷纷同比增长,出货量高达943.3MW,环比飙升69.1%,营收额5.19亿美元,净利润1030.4万美元。市场分析,这一波组件出货量高潮均在不同程度上受益于全球重点市场(尤其中国、美国与日本)需求上扬的驱动。
与中游组件生产板块直接受益于国内终端应用市场需求旺盛不同,上游受到下游利好的效应存在滞后,加之我国约有60%份额的多晶硅市场被海外产品占据,因此上游依靠下游带动的模式并不能完全成立。行业内部则多将“回暖”的主要原因归结于技术的进步及成本的下降。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多晶硅均价同比上涨29.3%,在产多晶硅企业由去年初的7家增至16家。今年上半年,我国多晶硅产量6.2万吨,同比增长100%。在产多晶硅企业由去年初的7家增至16家,多家骨干电池企业扭亏为盈,部分重点企业实现延续盈利。
作为光伏产业链中的应用终端,国内电站并网潮所带来的旺盛需求虽然使上游与中游企业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受益,但其本身的经营数据却并未如预想的那样“漂亮”,相反却是“处境严峻”。主要有3个突出问题:1、西北部光伏大省就地电力消纳能力不足,长距离高压输电网络不健全,弃光限电现象严重;2、西北省份补贴款到账周期过长,导致财务利息成本提高,影响新一轮融资贷款到位;3、地方行政性支出项目繁多、标准不一。
在欧美“双反”的阴影下,走内需拉动路线成为中国光伏企业从泥潭抽身的康庄大道。行业预计2014年年底很可能将再现一次电站并网潮,而各大组件厂商对此正翘首以盼,期望迎来又一轮的销售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