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手机用户而言,感受清晰的画面和超薄的质感外形、享用着有最尖端芯片技术和通信技术似乎就足够满足。但对于一家能够占领行业高峰的企业来说往往存在更多的答案,从手机安全到客户的权益保障,更直接关乎企业的价值观和领导者的决策态度。华为消费者业务BG CEO余承东在曾经的讲话中强调过对标苹果三星,但他刻意加上过一句话“华为要把产品的质量做好”。
从一系列的品牌转型到产品升级决策,无一例外都使华为手机在近年的全球市场大获成功。例如在高端旗舰领域风头正劲的P系列,从P1到P7均是华为目前盈利最高的产品之一。自上任消费业务BG CEO,余承东便开始了一场大刀阔斧的产品改革,取消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可赢利的产品线,包括 80%的机型。自此,华为此后不但占据了全球5%以上的手机市场份额,还成功问鼎全球三甲,华为进军高端市场的努力逐渐收获了成功。
与大多数国内公司过度关注产品覆盖率和销售业绩行事方式完全背道而驰,对于热爱“财务报表”的人来说,关闭赢利产品线令不可理喻。余承东说: “超低端手机没有未来”。
在全球通信数码消费产品领域,都有一种类似“工程转包”的业务模式在进行,归根结底就是让一个企业利用最小的成本来赚钱。但随着这种业务模式的蔓延,让整个行业范围内则逐渐演出“利己排他”的经营模式,恰恰是“精品”“质量”这些“逆”潮流思想的缺失使整个行业在当下社会都饱受诟病。
华为公司这“逆潮流”的产品开发模式,则起源于B2B时代欧洲市场的拓展历程,华为在旷日持久的竞争中逐渐意识到通信产品的卖点必须由“价格”变成“技术/品质”,随后,华为研发机构建设项目纷纷上马,在大规模开展技术研发进行后,又引入IBM等技术行业优胜者的生产运作理念,很快,这种对技术/品质的专注态度就进一步在企业内彻底渗透。
早在1996年起,华为便兴建了面积达27.7万平方米上海研究所。作为华为在全球范围内的首个研发机构,华为上研所已经成为包括4G研发实验室、4G无线测试实验室、AVL、十米暗室等七大实验室在内的研发中心,如今更承担了无线及终端设备的研发任务。同样研发也带来了丰厚的回报,由于华为拥有SAR(人体辐射安全)实验室并引入了最先进的瑞士DASY5 PRO测试系统,因此其2G、3G以及4G手机产品均保持了较好的辐射控制量,均通过了美国FCC对人体电池辐射影响的测试,成为消费者信赖的产品。
就在上研究所成为全球最大的桌面云使用中心的同时,华为又着手在全球范围内吸引人才及技术优势,并形成高效的研发网络。在芬兰中心研发智能手机技术、在法国建立微电子及大数据研发中心,德国中心负责产品性能及标准测试、日本研发中心进行材料研发……等等事例不胜枚举,仅在欧洲华为就拥有17所研发机构;而在一番大规模的研发投入后,华为研发网络则辐射到从硅谷到印度每一个拥有高质量通信/IT研发能力的地点。在有了全球最大通讯设备制造商的名头,华为吸引来更多高质量的合作伙伴,其中包括谷歌、英特尔、软银、UPS等知名企业,而消费者BG更在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超90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8%,比媒体预计高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