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在北京表示,政府要科学实施宏观调控,既不要扩大化更不宜频频施行。
他在12月21日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中国经济年会”上发言时称,在一定时期,政府的宏观调控上出现了一定偏差,“把宏观调控当作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宏观调控的任务和手段被扩大化、夸大化,其实宏观调控仅仅是政府职责之一,而不是政府作用的全部。
他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和宏观调控的体系,“一个导向、两项政策”。一个导向是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两个政策就是财政和货币政策这两大政策工具。
杨伟民提出,宏观调控是总量政策,将经济作为一个整体而实施的政策,是通过财政和货币总量的变化来影响增长、物价、就业,从而间接影响微观主体的企业和消费者行为。
“从这个意义上只针对部分产业实施的产业政策,只针对部分地区实施的区域政策,只针对部分产品实施的价格管理政策等等,应该不属于宏观调控的内涵,不应该把产业政策、区域政策、价格管理都当作短期的宏观调控措施。”
他同时表示,宏观调控只是在经济运行出现异常波动时才实施的政策,是熨平经济周期峰谷的政策,所以没有必要缕缕实施。既然实施市场经济就应该相信市场,市场也具有经济稳定器的功能,小幅的经济波动,政府不调控,市场就会自行调解。
“今年经济增长速度上半年一度下滑时,中央之所以保持战略定力没有出手干预,就是因为相信经过30年改革初步建立起来的市场经济体制自身会发挥稳定经济的作用。政府不出手市场会自行调解,有时候中央政府不做,可能地方政府也会自然而然的做一些事情。”
在杨伟民看来,宏观调控政策是调控短期经济运行的政策,不是长期的政策,所以不能总吃这种药方,也不能把土地、环境等等当作宏观调控措施,不应该在抑制经济过热的时候就收紧土地、环境的闸门,而在经济减速、保增长的时候就大开这些闸门。因为土地和环境政策都是长期政策,不是短期的政策。
他说,有些时候(政府部门)混同了宏观上的控制通胀与微观价格管制,把微观政府对部分产品的管制当作宏观调控手段,所以使水、石油、天然气、电力等基础性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相对滞后。“防止通胀和通缩当然是宏观调控的目标之一,但这主要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解总供求,而不在于主要进行微观上的部分产品价格的长期管理。”
他建议,政府要减少价格管制的范围,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要交由市场。价格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信号,发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作用,价格信号必须真实,确切反映市场供求,政府如果过度干预价格形成,会使这一信号紊乱,使市场主体无所适从,使资源配置难以实现效率的最大化。